首页 关于诺言 新闻中心 品牌项目 战略合作 金牌推荐 领袖年会 加入诺言
胡志坚:世界公认的创新大国如何向创新强国转变?
时间:2017-09-27 作者:小诺

  9月22-25日,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召开。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接受了新华网思客的专访,他肯定了中国从探索创新发展到成为创新大国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由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的要求,并指出友好的创新环境是中国吸引海外人才资源的优势。

1506474869323383.jpg

图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正在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梁鸿儒 摄

  以下为专访实录:

  思客:本届论坛主题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格局与使命”。您认为浦江创新论坛这十年来,我国是否已经从一个探索创新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创新的大国?

  胡志坚:可以这么说,不论是从每年论文发表的数量、专利申请的数量,还是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来说,我们在世界上都排在前列。从这些普遍的指标来看,中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创新大国。此外,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是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队伍370多万,也排在世界第一;研发投入去年达到1.55万亿人民币,这个仅次于美国排第二位。所以从量来讲,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大国。下一步世界会更关注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创新强国。

  思客:从科技大国变成科技强国最难突破的点是什么?

  胡志坚: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仅仅从数量上来讲是不够的,量只是一个基础。要变强,就要从质量上来提高。比如说发表论文,数量上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虽然我们的论文质量提高得也很快,但是相较美国还是有差距,在篇均被引用次数上是落后的。再比如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和年度的数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是真正审查专利质量的话,会发现我们很多的发明专利是在别人的发明上改进的,原始创新却很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从量到质的攀升还需要时间。就整个高技术产业领域来说,中国在全球的分工仍处在中端和低端领域,这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变成强国,从过去十年的趋势来看,我们正在变得越来越强,但离最终我们希望达到的强国还有距离。

  思客:“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创新之路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科技创新能贡献什么样的力量?

  胡志坚:“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只要谈发展,就一定要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创新一定能够在“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方面做出大的贡献,因为它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有很多,关键是要把中国取得的一些经验、做法、好的政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和各个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比如说我们高新园区的建设,世界各国公认中国在这个方面很成功,这就是一个实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想借鉴中国的高新园区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就不能简单地照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

  此外,中国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才合作培养方面提供帮助,比如设立留学生、访问学者的基金,让沿线国家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送到中国来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提高科研人员、学生的科技实力,让他们可以回去后更好地为本国发展做贡献。还有合作项目方面,比如某个国家缺水或者粮食紧缺,他们急需解决问题,但是苦于没有自己的科研力量,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合作,一起攻关,解决制约他们国家发展的关键技术。

  思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22位,比去年又提升了3位,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从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和政策环境的角度考虑,您认为我们有哪些优势?

  胡志坚:之前是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对经济有实际的贡献,现在是创新驱动。为什么?因为经过了前两个阶段以后,劳动成本大幅度上升,GDP上了大台阶,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也上了大台阶,工资高了,生活水平高了,所以要素驱动就很难有竞争力了,因此必须要创造更多的利润来支付日益提高的人工费用,这个利润哪里来?一定要依靠创造,尤其是创新。要发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新市场,这样才可以在市场上赢得主动。

  思客:如今,创新已经和诸多领域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创新和金融正在相互交叉,创新和科技相互交融,创新也和制度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那么您认为,在未来,创新的发展方向是会细致到各行各业?还是会变成一个泛化的概念?

  胡志坚:创新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创新更多地指发明新产品、新工艺,这个是来自于科学技术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这个方面,企业是主体。

  而科技创新方面加了科技两个字,链条就往上衍生,把科研放进来了。科研也有很多发明,但不是市场中的发明,而是学校的发明,离实际的应用还有距离,对企业来说无法转化,这里研究机构是主体。

  现在也有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就是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东西,还需要有组织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相当于是一个社会科学领域的东西。甚至对一个产业来讲还要有产业创新,或者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甚至包括思想的创新,理论也要创新。所以我们强调科技创新不够,还要全面创新。

  因为仅有科技创新不会变成竞争力。举个例子,科学家发明一个东西,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纯粹把科学的原理变成一个工艺装置和技术,这个不是生产力,只有到实践中变成竞争的工具才是生产力。这个过程仅强调科学技术是不能成功的,它一定要和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甚至于一个企业的制度、文化、创新的理念、服务顾客的思想融合起来,这样它才可以真正变成有创造价值的生产力。中国现在要想把创新驱动发展变成实际效果,企业的能力首先要加强。

  思客: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外科技人才选择了回国发展,也有一批外国人来华从事科研工作,您觉得这是否表明中国的创新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胡志坚:在中国,创新型的事业越来越多,创造属于自己事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所以就有更多人参与到中国的创新事业中来。而且中国现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很好,市场本身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到中国来,这是自然的。所以,创造友好的创新环境,是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创新资源,为我们国家服务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