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倒牛奶”事件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是《青春有你3》节目组道歉、爱奇艺道歉、蒙牛真果粒道歉……
事件回顾:
网上热传的一段视频中,几位中年人围坐在沟渠边,将牛奶包装一一撕开,把瓶内的牛奶全部倒进了沟里,仅留下瓶盖。
这实则是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的粉丝,为“打投”偶像而购买赞助《青春有你3》的商家的饮品,通过微信扫码瓶盖内二维码即可兑换为“果粒值”为参赛选手投票。
今天我们就借着蒙牛的热点,聊一聊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的故事。
# 牛根生语录 #
我前半生的梦想是通过度几实现度人,后半生的梦想是通过度人时实现度几。
2011年牛根生辞任董事,投入慈善工作。
牛根生创业生涯的三起两落
牛根生,1958年生,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全球捐股第一人”。1999年离开伊利并创立蒙牛,后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
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对牛根生人生经历很好的诠释了。
尽管晋升高位,但到了30岁而立之年的牛根生,生怕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升职受学历限制,于是他选择了自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1992年拿到自考的本科学历,加上工作上的优异表现,于同年,40岁的牛根生升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在伊利工作十多年,牛根生从基层做到集团副总裁,公司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他凭借卓越的领导和销售才能在员工中建立起巨大威信。
第一落:被伊利扫地出门
1998年,在伊利副总裁的高位上坐了多年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
自己在使用资源方面开始遇到了某种不顺畅,哪怕只是调动很小一部分的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施加阻挠。
最极端的时候,连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牛根生找到董事长郑俊怀反映问题,没想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处境还越来越恶劣。
意识到自己与董事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牛根生决定辞职,前两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直至第三次,郑俊怀答应了。
一山不能容二虎,就这样败走伊利,牛根生感到万念俱灰。
一穷二白,重起炉灶
牛根生离开伊利之后,到了北京大学进修。在北京大学的那段时间里,牛根生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40多岁的“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望着身边那些风华正茂,甚至略显稚气的“同学”,内心非常难受。
“我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牛根生在心里如此告诫自己。在北大进修的过程,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经过在北大的沉淀与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在心底酝酿成熟。
牛根生从北大出来,正好自己原来的那帮部下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闯出一条新路。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蒙牛一成立,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反顾。
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传奇由此拉开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他们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
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较远的地方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奇招迭出,血路拼杀
伊利统治了市场,蒙牛只能夹缝中求生存,要想扩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赖于常规的营销手段,难以实现重大突围,只能以奇招制胜。蒙牛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当时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当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见经传,连前五名也挤进不去。但是,牛根生的过人之处就表现在此,蒙牛通过把标杆定为伊利,使消费者通过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个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而300块广告牌同时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场巨浪。“蒙牛”成了内蒙古老百姓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记住了蒙牛,也记住了蒙牛是内蒙乳业的第二品牌。
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未散之时,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牛根生当然明白这是竞争对手干的,聪明人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牛根生利用广告牌被砸事件让社会关注蒙牛的热情再度掀高,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
广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广告印在产品包装纸上,对手应该无可奈何了吧。于是,蒙牛在冰激凌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蒙牛表面上似乎为伊利免费做了广告,实际上为自己做广告,默默无闻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业的“势”,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乳业凭借着牛根生的过人智慧,实现了高速地发展,从原先的“借势”蜕变成了“强势”。
乳业奇才,铸就辉煌
牛根生知道,在市场上也不能和伊利正面冲突,他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深圳。伊利刚刚兵败于此。伊利采取先打媒体广告,随后超市跟进的策略,结果彻底失败,因为深圳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认准了洋品牌的口味,伊利为此付出了几百万的广告费而无功而返。
牛根生了解伊利的短板,也知道伊利强项当中的弱点,他决定采取另外一套战术:蒙牛的各路人马穿着蒙古服装打着横幅和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横幅上写的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不喝是你的错,喝了不买是我的错,蒙牛产品全部都是免费送给居民品尝。结果,小区的居民一喝不错,他们到超市的时候就会问,蒙牛的产品一下子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火了起来。
依靠这招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的策略,从1999年开始,蒙牛的产品快速进入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从1999年到2001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速度超过40%,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7亿元;蒙牛则以超过300%的速度翻番增长,2001年销售收入突破7.24亿元。
2005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历过无数挫败与成功后,牛根生已经是宠辱不惊,淡定自若。
成功后的牛根生没有忘记自己当年吃过的苦,他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所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公益上。
他捐赠300万元,用于四川西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他为北京师范大学捐赠300万元。
他为雅安庐山地震捐赠1000万元。
5年时间,牛根生做公益累计花掉9个亿,2016年他更是加入了巴菲特和盖茨的“裸捐计划。”
谈及成功,他说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东、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这应该就是牛根生成功的秘笈。
-End-
参考:
《“放牛娃”牛根生创业故事:41岁被踢出董事会,8年后却携200亿卷土重来 》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三起两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乳业巨子牛根生,创造蒙牛奇迹》
《创始人牛根生:从养牛工到乳业大王,如今功成身退》